内容简介:
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。此前,动物入冬藏伏土中,不饮不食,称为“蛰”;到了“惊蛰节”,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,称为“惊”。故惊蛰时,蛰虫惊醒,天气转暖,渐有春雷,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。
绘本作者
高春香,邵敏/文、许明振,李婧/图
《这就是二十四节气·惊蛰》正文
惊蛰时间点在3月5到6日之间,蛰是藏的意思,惊即惊醒。惊蛰就是春雷的响声把藏起来冬眠的动物惊醒,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。春雷是惊蛰节气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,古人在这一天以各种形式祭拜雷公,祈求雷公保佑平安。
根据惊蛰这天的天气,还可以预测以后的天气,比如冷惊蛰,暖春分。惊蛰刮北风,从头来过冬。惊蛰季雷声起,冬去春来,大地的温度和湿度都逐渐升高,接近地面的温湿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交汇碰撞,就会形成雷电。
雷电能起到消毒杀菌,净化空气的作用。惊蛰三候,一候桃始华,二候仓庚鸣,三候鹰化为鸠。山桃花开了,漫山遍野如花海一般。山桃花开得早,还是先开花后长叶。它的花杆很短,或者几乎没有,看上去像贴着树干开的。
除了山桃花以外,桃花还有很多种类。花瓣的颜色和数量也各不相同,人们常说的桃红柳绿就是明媚春日里最惹人喜爱的景观。
春雷乍响,睡了一冬的动物苏醒了,他们从地底下爬出来,开始活动。古时候,人们以为冬眠的青蛙、蛇、蟾蜍、蚯蚓、熊和昆虫是被雷声惊醒才爬出洞穴,而实际情况是到了惊蛰节气,气温回升很快,地下的温度开始升高。对温度敏感的冬眠动物,本能地感受到了气温的升高,体温开始回升,新陈代谢逐渐正常了。肚子饿了,要起来寻找食物了,这才是冬眠动物苏醒的真正原因。
村里田间到处是黄鹂鸟和斑鸠的歌声,原本活跃的鹰躲起来繁殖后代,反而不太能见到了。古语说:九尽杨花开,农活儿一起来;惊蛰不把地,好像蒸笼跑了气;春日农家闲不住,赶马牵牛耕作忙。
早春土壤水分比较充足,土地尚未完全解冻。春播地经过漫长冬季的风化作用,地表结上了一薄层硬皮,蒸发水分的土壤毛细管较多,造成耕地不仅可以切断毛细管,还能形成一薄层细脆的干土覆盖于地表,减少水分的蒸发,所以那怕春雷阵阵,村里人仍然忙着施肥、犁地、坝地、清理沟渠,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。
二月二龙抬头,惊蛰节气里会遇上农历节日二月二。人们认为,这天是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,北方流行在这一天理发,叫剃龙头。惊蛰吃梨,惊蛰乍暖还寒,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,引起咳嗽。有些地方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吃梨可以止咳化痰,滋润肺部,缓解天气引起的不适。有关惊蛰的诗句有《仲春遘时雨》,作者陶渊明,仲春遘时雨,始雷发东隅。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。翩翩新来燕,双双入我庐。先巢故尚在,相将还旧居。自从分别来,门庭日荒芜;我心固匪石,君情定何如?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believe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enwoxueyuwen.cn/767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