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,最可厌的。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,回来却是锦心绣口。”正是她“大言秀口”的写照。
李长吉即李贺,七岁就能作诗。世人称他“诗尚奇诡,绝去畦径,当时无能效者。” 他的诗作想象丰富,立意新奇,构思精巧,用词瑰丽,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,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第四十二回,有刘姥姥的话:“这个正好,就叫他是巧哥儿。这叫作‘以毒攻毒,以火攻火’的法子。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,他必长命百岁。日后大了,各人成家立业,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,必然是遇难成祥,逢凶化吉,却从这‘巧’字上来。”这是为巧姐起名字的关键笔墨,大家会发现,“长命百岁”、“逢凶化吉”二词,正合李长吉的名字。
他的作品《还自会稽歌》:
野粉椒壁黄,湿萤满梁殿。
台城应教人,秋衾梦铜辇。
吴霜点归鬓,身与塘蒲晚。
脉脉辞金鱼,羁臣守迍贱。
正是关于巧姐“荒村野店纺绩”的判词的写照。
下面只剩下了《九辩》和《招魂》它们将分别对应探春和妙玉,这也是此处影射的精华,由于这两篇辞赋篇幅较长,洋洋洒洒,给了我们更大的空间,来领略红楼梦立意之精髓。
《九辩》前两句:“悲哉秋之为气也!萧瑟兮,草木摇落而变衰。憭栗兮,若在远行。登山领水兮,送将归”。其中的“悲哉秋之为气也!”正合探春所居住的“秋爽斋”,“萧瑟兮,草木摇落而变衰。” 与后面“贫士失职而志不平” 正合探春判词中的“才自精明志自高, 生于末世运偏消” 。“憭栗兮,若在远行。登山领水兮,送将归” 与后面“去乡离家兮徕远客”,正合“清明涕送江边望,千里东风一梦遥。”, “一帆风雨路三千”——探春的远嫁。
后文中多处都有“凤”、“凤凰”出现,说明了探春丈夫身份的特殊。正合了六十三回的文字:“得此签者,必得贵婿”,“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,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。”但从后来的“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”来看,探春也是薄命的结局。
那《招魂》就只能是影射妙玉了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了妙玉的天界身份就是警幻,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。《招魂》:
朕幼清以廉洁兮,身服义而未沬。
主此盛德兮,牵于俗而芜秽。
上无所考此盛德兮,长离殃而愁苦。
帝告巫阳曰:“有人在下,我欲辅之。魂魄离散,汝筮予之。”
巫阳对曰:“掌梦。上帝其难从。若必筮予之,恐後之谢,不能复用巫阳焉。”
乃下招曰:魂兮归来!
一个“朕”字凸显了妙玉的特殊身份,她的生活原型显然与皇宫有极大关系,否则怎能有那么多的珍宝。(四十一回:“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”)后文中还有一句“室中之观,多珍怪些。”也是指向了四十一回“栊翠庵茶品梅花雪”中妙玉款待众人所用的珍宝。
“牵于俗而芜秽”正合她“欲洁何曾洁,云空未必空。可怜金玉质,终陷淖泥中”的判词。
“有人在下,我欲辅之。魂魄离散,汝筮予之。”正合了书中第五回作者关于警幻的描写:“居离恨天之上,灌愁海之中(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)。司人间之风情月债,掌尘世之女怨男痴。” 恐怕“巫阳”就是警幻仙的由来,“有人在下,我欲辅之”体现了她身份的尊贵。这里的“掌梦”二字,正是“红楼梦”的由来。
“翡翠珠被,烂齐光些。”正合第五回中关于警幻相貌的描写:“珠翠之辉辉兮”。最明显的是“蛾眉曼睩”一句,正对警幻相貌:“蛾眉颦笑兮”。
“光风转蕙,泛崇兰些”正合十七回中宾客为怡红院的题字:“崇光泛彩”,由于后面有文字:“宝玉也道:‘妙极。’又叹:‘只是可惜了。’以及“依我,题红香绿玉四字,方两全其妙”这正是妙玉的名字(“红香绿玉”、“两全其妙”)和“王孙公子叹无缘”(“可惜了”)的判词的由来。
至此,我们了解了这十二个关键词与十二钗的映射关系。现在我们才明白,七十八回贾环、贾兰、宝玉作的三首《姽婳词》,原来是要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。宋玉《神女赋》:“素质干之醲实兮,志解泰而体闲。既姽婳於幽静兮,又婆娑乎人间。” “姽婳”作为一个赞美女性的妙词,当然是对十二钗的总括。
我们又要感慨曹雪芹十年辛苦换来的非凡文笔,真是“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。”不仅如此,我们还可以通过七十八回的这两段文字(“或拟”后和“等法”前),对各本文字与原稿的接近程度进行一下比较,这样可以大致推断出他们过录抄写的先后。1、戚本中把《九辩》误抄为《九转》,《问难》误为《问观》而且缺少《大言》,蒙本与此基本相同,只不过是有《大言》,但误为《人言》,温八叉误为温八人。有正本也是如此,不同的是吧《大言》搞成了“楚人之言”。因此,戚本、蒙本、有正本过录自同一个或至少有一个相同的底本(都没有李长吉),蒙本应早于有正本,二者又都早于戚本。2、各本中以甲辰本最接近原稿,其次是列藏本,仅错了个李长吉(误作李长老),列藏本可能是与甲辰本过录自同一底本的抄本。但从李长吉(误作李长老)、《枯树》(误为《枯枝》)和《问难》(误为《问谁》)的错误来看,抄写者的水平有限。红楼梦稿本(错在《九转》和《问观》,也没有温八叉)有李长吉。因此,红楼梦稿本的确是一个百纳本。3、庚辰本所过录的应当不止一个底本或是经过了大量修订。不仅丢了温八叉和李长吉,还把《九辩》误抄为《九树》把《枯树》误为《苦树》,但《问难》却对了,显然是作了大量改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