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蒙活说《红楼梦》关于书名
《红楼梦》原名《石头记》,书里第一回就说了,实际版本也是如此,脂评,戚本,列(宁格勒)藏本都叫《石头记》。 第一回里还提到另外的书名:《情僧录》和《金陵十二钗》,虽有此名,少见这样的版本。 用得最广泛的还是《红楼梦》的书名,...
《红楼梦》原名《石头记》,书里第一回就说了,实际版本也是如此,脂评,戚本,列(宁格勒)藏本都叫《石头记》。 第一回里还提到另外的书名:《情僧录》和《金陵十二钗》,虽有此名,少见这样的版本。 用得最广泛的还是《红楼梦》的书名,...
我读过一些书,这些书里,最活的一部就是《红楼梦》。 《红楼梦》当然是小说,但是对于我来说似乎又不仅是小说,而是真实的生活。就是说,一读起《红楼梦》,就如见其人,如临其境,如闻其声,在你的面前展示着的与其说是小说的文字、描写、情节、...
一七九○年左右,百廿回抄本与八十回抄本并行,可见有一部份读者不接受后四十回。如果并行的时期较早,甲辰本或者是酌采续书人改动前文处,第二十二回那就是他补的。但是一七八四年还没有百廿回本之说。 竹夫人谜似乎目光直射后四十回结局,难道除了...
距今十一年前,王佩璋已经疑心“程乙本﹝即今乙本﹞是别人冒充程高修改牟利的,所以改得那么坏。”但又认为可能性不大,因为: 灱甲本与﹝今﹞乙本相隔不足三月,高鹗健在,此后还中进士,做御史,他人未便冒名。 牞﹝今﹞乙本前的引言,...
其实元妃丧事不仅是荣府的事,两府有职衔的男女都要到陵上去──参看第五十八回老太妃丧。续书根本错了。 甲本作“老太太们”,错得很明显,谁都知道贾府上朝没有第二个老太太,而乙本没有校正。如果甲乙本都是高鹗的手笔,这一段是高氏整理甲本时添...
抄家轻描淡写,除了因为政治关系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:写贾家暴落,没有原著可模仿。而写抄家后荣府照样有财有势,他口气学得有三分像。 贾珍的行为如果传闻属实,似乎邪恶得太离谱,这位学究有点像上海话所谓“弄不落”。如果从轻发落,不予追究,成...
尤三姐改为完人,也是他改的,因为重游太虚幻境遇尤三姐,如照脂本与贾珍有染,怎么有资格入太虚幻境?此外二尤的故事中,还有一句传神之笔被删,想必也是他干的事。珍蓉父子回家奔丧,听见二位姨娘来了,贾蓉“便向贾珍一笑”,改为“喜得笑容满面”。乍...
写园内:“只见满目凄凉,那些花木枯萎,更有几处亭馆,彩色久经剥落,远远望见一丛翠竹,倒还茂盛。宝玉一想,说:‘我自病时出园,住在后边,一连几个月,不准我到这里,瞬息荒凉,你看独有那几杆翠竹菁?……’”荒凉显是因为无人照管,不是隆冬风景。...
今乙本作:“贾母听了喜欢道:‘这么着才好,这是你们姑娘的造化。只是咱们家的规矩还是南方礼儿,所以新姑爷我们都没见过。……’” 旧本根本没提南方。甲本提醒读者,贾史两家都是原籍南方,仍照南方礼节。乙本因之。今乙本删去原籍南方,只说贾家...
第三十九回贾母说刘姥姥是“乡屯里的人”,周汝昌发现戚本改“屯”为“?”,俗本也都作“村里人”,显然都不懂这名词。曹雪芹也只用了这一次,底下刘姥姥一直说“我们庄子”、“我们村庄上”。百廿回抄本与其他脂本不同,连唯一的一个“乡屯”都没有,作...
书中缠足天足之别,故意模糊。外来的妙玉香菱,与贾赦贾珍有些姬妾大概是小脚。“家生女儿”如鸳鸯与赵姨娘──赵氏之弟赵国基是荣府仆人──该是天足。晴袭都是小家碧玉出身,晴雯十岁入府,想已缠足未放。袭人没提。 写二尤小脚,因为她们在亲戚间...
有人说过“三大恨事”是“一恨鲥鱼多刺,二恨海棠无香”,第三件不记得了,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“三恨红楼梦未完”。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,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,面目可憎起来,我只抱怨“怎么后来不好看了?”仍旧每隔几年又从头...